一直听说很多香港人都看不起内地的游客,态度也比较差,当真如此吗?
去香港切身感受了一下,发现这座城市确实有很多很独特的地方。
比如原来,香港是真的把草莓叫做士多啤梨,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个段子。
在地铁里,我看到七八岁的小男孩,一个人背着大大的乐器去上课。而我有同事的儿子已经上初中还没有一个人坐过公交车,从来都是车接车送的。
香港人和内地人,确实在生活习惯上面有非常多的不同。
01香港人确实不热情
在香港餐厅吃饭的时候,餐厅的服务人员脸上基本上是没有笑容的。
在沙田区的一家冰室里面吃到一个非常好吃的马蹄蒸肉,我对服务员说你们这个菜真的很好吃。
服务员板着一张脸,回了一句“谢谢”。这种反馈跟我们的预期确实会有差距,包括顾客到店离店也不有人说“欢迎”“再见”之类的礼貌用语,显得好像态度很差。
热情么,我觉得香港人确实不热情,但我没有感受到歧视或者区别对待。在我进去的所有餐厅,服务员都非常忙碌,连走路也是带着风的。
他们工作,但是没有“顾客是上帝”之类的观念束缚。所以相比于内地,甚至澳门的环境,都显得态度不好,或者“冷漠”。
这种“冷漠”不仅仅是对内地的游客,我看到本地人也差不多。没有传闻中区别对待内地和香港人的两幅面孔,都是根本没时间打招呼,除了可能会被动回复一些老顾客的主动招呼。
我们感觉香港人比较“冷漠”,可能还有语言的原因。很多香港人都不会说普通话,沟通起来也是够呛。语言的阻碍也会影响情感的交流,自然也会显得更冷淡一些。
当然不排除部分香港人会有排外的行为,尤其可能一些老港人对于内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。这种固有印象带有惯性,只能交给交给时间来处理。
谁能与香港老人一较高下?
我们去的一些本地人居多的冰室或者茶餐厅,里面的香港人基本都是退休之后的老人。
我不禁想要问,大家真的不在家里做饭么?一餐吃下来最低也是五六十港币,也不算便宜,这些老人们的生活条件真是不错。
不仅仅是吃饭,我们酒店旁边就是一个赛马下注的场所,里面去下注的,基本也是退休了的老人,步履蹒跚,头发花白。
酒店附近的赛马下注场
在澳门的赌场也是如此,里面的基本都是退休的老年人,鲜少见到年轻人。
这种有钱有闲的老年生活真是不错,吃的和玩的,一点不亏待自己。可能是因为香港人还是富有,一直富有就养成了这种消费习惯。另外本地人只要有自己的房子,就不会被房地产束缚,也就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。
而我自己包括身边很多人的父母,生活是非常节约而又克制的。他们的生活更多围着子女转,别说是娱乐消遣,就去外面吃饭也不是日常的事情。 消遣娱乐,川渝的麻将文化比较发达,而至于不亏待自己的生活方式,是否只有上海有腔调的老头老太太可以与之一较高下。
当然不仅仅是消遣娱乐,地铁站的工作人员,公交司机,餐厅服务人员,很多都是四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,反倒很少看到在工作的本地年轻人。不知道是周末的原因,还是香港年轻人的都在搞金融或是什么,比较少被像我这样的游客看到。
过好自己的生活,没人在乎你是谁
我们去逛了香港历史博物馆,里面单独有一个章节讲到,香港一直以来生活着非常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,韩国人、日本人、菲律宾人等等等等。 所以香港这座城市有多元的本色,必然也会更加包容。
走在路上,可以看到很多对,男生和男生牵着手走路。
看到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人,就在桥下面的马路边野餐,外围用纸箱子稍微围了一下,带着锅碗瓢盘就在那边吃饭聊天。
在天后宫门的小广场上,有一个外国的流浪汉在撕泡沫箱子周围凸起的地方。当我还在想他咋搞得泡沫星子乱飞的时候,他走上前把泡沫垫塞到另外一个腿脚不便的乞讨的流浪汉屁股下,让他坐得舒服一点。
走在路上,女生的区别没有那么明显,男生的精致程度,整体要比内地高。
路上可以看到很多男生的衣品非常好,可以看出来有精心搭配,另外像是长发飘飘艺术类型的男生,有健身痕迹的男生,比例都会高一些。
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,我觉得香港这座城市属于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。
他们没有那么在乎外界的眼光,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好好地生活。
|